1988年,埃塞俄比亞航空一架波音737-200客機在起飛上升到3800米的高空后,與一只迎面而來的飛鳥相撞。撞擊導致飛機失控直接墜毀,造成機上85人死亡,21人重傷。
1996年,美國空軍一架E3A預警機在跑道上以230海里/小時的速度進行滑跑起飛時,與30多只加拿大鵝撞到了一起。撞擊導致兩臺發動機失火,預警機瞬間失控墜入機場附近的空地,造成機上24名人員全部死亡。
2009年1月,美國紐約正值隆冬時節,街上行人寥寥。突然,天上一架飛機冒著滾滾濃煙從人們頭頂上呼嘯而過,這般恐怖的場景猶如末日降臨。原來,這架載有154人的空客A320客機在爬升階段撞上了一群加拿大黑雁,導致兩臺發動機均失去動力。幸運的是,在機長沙林博格的從容應對下,這架客機成功迫降在紐約哈德遜河上。后來,好萊塢根據這一事件拍了一部電影《薩利機長》。
據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范圍內,包括空軍飛機在內的各類飛行器每年發生的“撞鳥事件”超過20000起,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00億美元。自1988年以來,全世界共有200多名飛行員死于飛機撞鳥事件。
有鑒于此,國際航空聯合會已經將飛機撞鳥事故列為“A”類航空災難。
根據基本的生活常識我們可以知道,小鳥的體型嬌小,重量很輕,而飛機則是鋼筋鐵骨、身形巨大。從理論上來說,小鳥如果跟飛機相撞,無異于以卵擊石。但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飛機撞鳥事件導致機毀人亡呢?
因為我們只關注小鳥的重量,而忽略了飛機的速度。現代民航客機的速度基本上都在800千米/小時以上,軍用戰斗機的速度更是達到2倍音速以上。飛機與鳥類相撞的破壞力主要來自于飛機的速度而非鳥類本身的質量。
根據動量定理,一只0.9斤重的小鳥(類似喜鵲那么大)與時速800公里的飛機相撞,會產生153公斤的沖擊力。一只7公斤的大鳥與時速960公里(客機的正常飛行速度)的飛機相撞,會產生144噸的沖擊力。由此可見,高速運動對相撞物體的破壞力是驚人的。
高空飛行中的客機撞上鳥類受到的沖擊力,不亞于客機自身被一枚炮彈擊中。客機與鳥類相撞瞬間產生的破壞力,足以造成機毀人亡。
據統計,在全世界所有飛機撞鳥事故中,大約有45%的撞擊點落在飛機發動機上,42%的撞擊點落在機頭擋風玻璃和座艙上,只有大約13%的撞擊點落在機身、尾翼和起落架上。這其實很好理解,飛機與鳥群相撞,往往都是正面相撞,就是前方突然出現了鳥群,飛機來不及躲閃從而導致相撞事故的發生,所以撞擊點主要集中在發動機和機頭部位。
如果撞擊點落在機頭擋風玻璃上而且撞穿了擋風玻璃,飛機駕駛員就會失去擋風玻璃的保護,那么產生的后果將會是非常嚴重的。顧名思義,擋風玻璃主要是起到擋風(和擋低溫)的作用,高空高速環境惡劣,氣流強烈,溫度很低。一旦擋風玻璃被撞壞,強大的氣流和低溫就會涌入駕駛艙,給飛機駕駛員帶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考驗,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機毀人亡。
如果撞擊點落在飛機發動機上,確切地說,鳥群被卷進飛機發動機,那么就很容易引起發動機著火甚至停機等故障。早期飛機經歷過一些鳥群撞擊事故后,科學家就對發動機部位進行了一些防止鳥撞的針對性改進,包括在發動機的試驗階段,就已經進行了系統性的發動機吞鳥試驗,以此來檢驗發動機撞鳥后的結構完整性。不僅如此,現代客機一般都安裝兩臺發動機,即使其中一臺發動機停止工作,另外一臺發動機提供的動力也足以支撐客機安全降落。可即便是這樣,鳥群卷入發動機導致機毀人亡的事件仍然不斷發生。
在飛機撞鳥事件中,99%以上都發生在低空環境,尤其是機場附近。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飛機撞鳥造成的損失,各國機場可謂絞盡腦汁,采取各種各樣的辦法來驅趕機場附近的鳥群。
這些辦法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大類:恐嚇驅趕、破壞棲息環境和遷移棲息地。
恐嚇驅趕比較辣眼睛。有的機場發射煤氣炮驅趕鳥群。這是一種以煤氣為燃料的爆炸裝置,通過定時燃放的煤氣炮發出巨大聲響來驅趕鳥類。但是這種方法弊端也很明顯,就跟人類服用抗生素一樣,長期使用煤氣炮會使鳥類對其聲響產生耐受性。
有的機場通過繪制恐怖眼來驅趕鳥類。恐怖眼是繪制有巨大眼睛圖案的氣球,這種圖案別說鳥類了,就是人類看了也嚇得不輕。同樣地,恐怖眼長期使用也會面臨耐受性問題。
還有的機場是用高音喇叭播放猛禽的鳴叫聲或鳥類受到虐待時凄厲叫聲的錄音,來達到驅趕鳥群的目的。不過,這種方法容易受到地域的限制,必須使用本地鳥類的錄音才會有較好的驅趕效果。
此外,獵殺和豢養猛禽也是機場驅鳥的常見方法。
破壞棲息環境是機場驅趕鳥群的另一大法寶。妥善處理機場和附近社區產生的生活垃圾,挑選本地鳥類不喜歡的草種樹種進行機場綠化,及時處理機場草坪令鳥類無法藏身,清理機場附近的濕地、樹林等適宜鳥類棲息的環境,以及使用鳥類厭惡但對環境沒有影響的化學制劑,都會令鳥群放棄機場作為它們的棲息地。
在飛機撞鳥事件中,還有不到1%的情況發生在760米以上的高空環境。針對高空環境的鳥群,人們就無能為力了。飛機在高空中撞到迎面而來的鳥群,就只能聽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