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多借鑒、思考才可能積累出更多的思維框架,這樣遇到不同的問題時,就能夠調用最合適的框架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大部分人的問題是,日常缺乏這種意識,沒有在學習的時候保持敏感性發現書里面、文檔里面的框架和結構、在完成工作的后沒有進行深度的反思和提煉,形成自己的框架,因而在遇到問題時只能靠臨場發揮、靈機一動,效果可以想象。
四年級上學期的時候,我們家娃他們班組織去榮寶齋參觀,在參觀前老師要求查了百度百科的介紹,在參觀現場要求記錄令人印象深刻的東西,并帶了相機拍照。
回來后看了小孩記錄的內容,不到200字提到榮寶齋的樓、匾額、里面的環境、木板水印等等,雜七雜八涉及到了很多個方面。
如果你去一個旅游景點,回來讓你寫一個說明文,就這個景點進行描述,該描述什么?
估計很多人也說不出來!可以在留言里面說說你的答案。
其實本質是在我們的大腦中沒有關于一個景點描述的框架。但假如你知道任何一個景點都應該包括地理環境、人文歷史、景點景觀3個維度,并能明白每個維度下面包括什么,起碼在看的時候就知道如何描述了。
理解了這個道理,你就能更深刻的理解為什么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了,這個門道的背后是有它的框架。
比如一個高水平的醫生和新手醫生,面對一個患者,高手醫生知道該問患者哪些問題,并基于問到的問題和他的觀察到的癥狀,去確定該做哪些檢查最合理。而問什么、觀察什么背后其實是有相應的框架的,類似的做什么檢查也屬于他的框架之內。
而新手醫生則欠缺這樣的框架,問的問題比較隨意,觀察癥狀和做的檢查也是隨意性的,就會出現該問的沒有問,該觀察的沒有觀察,該做的檢查卻忘記了,而做了很多沒有必要的檢查項目,讓患者感覺特別不好。
當然有了這個模型你還要再細化相應的標準,譬如哪些內容可以用來判斷誠實正直,哪些可以用來測量個人能力等,但有了這四個維度讓你思考的時候是從上到下進行的!
大部分人都是從基層干起來的,做事情和解決問題的時候容易從點開始,從下到上去完成整個項目,但在高手眼里就成了“腦袋里缺乏大局的觀念”。而框架思考則是從上到下思考,這也是高手的習慣。
第一個例子的框架是用來認識和認知的,榮寶齋也好、一個景點也好甚或一家公司、一個人,當我們沒有框架的時候,就不能夠全面、客觀的認識他們。
第二個例子中是用來判斷和決策的,選擇男朋友、選一支股票、選擇一個學?;蛘邔I,當你糾結的時候,很多是因為你沒有相應的標準和標準框架。認知的框架、判斷和決策的框架,還有方法論的框架、流程的框架等內容。只要你有心,可以總結出許多或復雜或簡單的框架來指導下一次的工作。
關注視頻號聽免費直播
而所謂高手和新手,只不過是在面臨同樣問題的時候,高手的頭腦中不僅積累了許多細節,更有許多框架;而新手具體的細節可能是知道的,但由于學習不夠、實踐太少或者沒有進行更一步的總結提煉,欠缺相應的框架,這樣的結果就是無法全面的認知、判斷、實踐。
所以,高手的思考一定是框架思考。他們不滿足于細節的掌握,也不滿足于做過有基本的印象,他們會有意識的去總結提煉成處理不同情境的框架,這樣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自如的拿出來。
當然,這些框架除了自己總結,也可以去學習、借鑒其他人的,經過內化成為自己的。
知識工作者的學習一定是從點開始的,弄清楚每個知識點后再去學習其他的知識點,然后連接成為知識面和知識體系。
許多人將這個習慣也帶到了認識和解決問題上,這就本末倒置了: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是框架思考,從上到下!
有一個問題交給你,你不會做。交給另一個人做完了,你卻發現,他比我也牛不了什么???因為他用到的方法你都會,就是因為缺乏框架思考的原因。
還有一種情況,你的領導、導師或者大哥,你求助他一件事情的時候,他不一定做過,但也給了你許多指導,你覺得很有道理,背后也是他在用框架思考的方式,之前已經積累了這個問題的相關框架。
如何訓練自己的框架思考能力呢?
第一個是要有這種意識,當遇到問題時不要急著開始解決問題,先系統思考從上到下,去找尋前輩和他人的框架借鑒;
第二個是做完事情后要去深刻的反思,能抽象成框架,并起碼在大腦中虛擬解決類似的問題進行驗證,同時通過發現別人的框架進行對比驗證(當然這不可能做一次就能總結出來)。
除了訓練自己的框架能力,其實人類發展到今天在各個領域、專業上已經積累了大量成熟的框架,你需要的是找到他們、借鑒他們、繼承他們的,而不是希望所有的東西都重起爐灶,自己去“重復發明輪子”。這是另一個方面的能力。(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作者田志剛。)
如何系統化的建立自己的個人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