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癥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骨骼疾病。它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骨礦物質含量低下、骨結構破壞、骨強度降低、易發生骨折。
骨質疏松癥是第四位常見的慢性疾病,也是中老年最常見的骨骼疾病,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骨折是骨質疏松癥的嚴重后果,常是部分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首發癥狀和就診原因。髖部骨折后第一年內由于各種并發癥死亡率達到20-25%。存活者中50%以上會有不同程度的殘疾。
那么,骨質疏松癥如何藥物治療,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藥物治療包括抗骨吸收藥物、促進骨形成藥物以及一些多重機制的藥物。
1、雌激素及替代物,通過作用在受體上直接影響對破骨細胞和其他骨骼細胞,并降低骨轉換和吸收,須考量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其中,利維愛在骨、心血管等需要雌激素保護的靶組織中保留了雌激素樣活性,而在子宮、乳腺等需要避免雌激素的靶組織中無雌激素活性,甚至有抗雌激素作用,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最方便、最安全、被認為是第一個有組織選擇性的雌激素類藥物。
2、鈣代謝調節激素: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活性VitD3。
甲狀旁腺激素大劑量可引起骨溶解,小劑量加強腎酶活性,促進腎臟合成活性VitD3,間接促進腸吸收鈣,其正性作用僅限于脊柱,其他部位為負效應。
降鈣素是調節鈣代謝,抑制甲狀旁腺素的激素之一,主要抑制破骨細胞活性,降低骨吸收,改善骨結構,不能增加BMD,因此提倡與鈣劑合用。需要衡量前列腺癌等腫瘤風險,一般建議使用不超過3個月。
VitD是腸道鈣吸收的唯一激素,可有效防止骨量丟失,增加鈣吸收,但要衡量高鈣血癥風險。
3、雙膦酸鹽(bisphosphonates,BPs),抑制破骨細胞活性,增加骨密度。唑來膦酸、利塞膦酸鈉、阿倫膦酸鈉。
4、氟化物,可促進骨母細胞增殖、延長骨母細胞的生命周期,使骨形成增加,能明顯提高骨的BMD,但無法增加骨的強度而降低骨質疏松骨折的發生,長期使用骨強度降低。
5、鈣劑,青春期補鈣可增加骨量,對正常鈣攝入量的成人無效,但安全性好,對鈣攝入不足的骨質疏松有效。停經后補鈣可減少皮質骨丟失,可作為常規治療。
6、維生素D制劑,可以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特別維生素D2,植物來源,安全可靠。
7、中草藥,中醫“腎主骨”,近年來大量臨床應用補腎壯骨中藥治療骨質疏松癥,取得滿意效果。
補腎養骨,益氣活血化瘀,調肝健脾。淫羊藿、熟地、黃芪、骨碎補、丹參、補骨脂、葛根、當歸、杜仲、續斷、蛇床子、枸杞子、山茱萸、山藥、制附子、蘇木、人參、牛膝、菟絲子、何首烏、生牡蠣、鹿茸、蒼術、鹿角膠、白芍、雞血藤(按文獻檢索使用頻次排列)等中藥;左歸丸、六味地黃丸、右歸丸、金貴腎氣丸、知柏地黃丸、二至力 二仙力等中成藥。
骨質疏松癥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人的各個年齡階段都應當注重骨質疏松的預防,嬰幼兒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都與成年后骨質疏松的發生有密切聯系。
鈣、低鹽和適量蛋白質的均衡飲食對預防骨質疏松有益。
無論男性或女性,吸煙都會增加骨折的風險。
不過量飲酒。每日飲酒量應當控制在標準內啤酒570ml、白酒60ml、葡萄酒凸匹60。
步行或跑步等能夠起到提高骨強度的作用。
平均每天至少20分鐘日照。充足的光照會對維生素D的生成及鈣質吸收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負重運動可以讓身體獲得及保持最大的骨強度。
預防跌倒。老年人90%以上的骨折由跌倒引起。
高危人群應當盡早到正規醫院進行骨質疏松檢測,早診斷。
相對不治療而言,骨質疏松癥任何階段開始治療都不晚,但早診斷和早治療會大大受益。
杜歡
蘇州市第九人民醫院
中醫康復科 副主任醫師
簡介:中醫康復科負責人,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華中醫藥學會疼痛學分會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骨傷科分會康復專家委員會委員;蘇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委員。
擅長: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脊柱疾病的綜合治療;軟組織損傷、骨折、脫位、關節損傷等疾病的保守治療;股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關節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質疏松、骨代謝病等的整體化診治;腦卒中、脊髓損傷等導致的偏癱、失語、吞咽障礙、排泄障礙等神經功能障礙的早期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