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oocmu"></code>

      <ins id="oocmu"><video id="oocmu"></video></ins>
      <kbd id="oocmu"><video id="oocmu"></video></kbd>
      <code id="oocmu"></code>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為什么是“歐洲最后的未統一國家”?
              羅摩合并

              作者|碧落清遙

              責編|Thomas

              位于東歐的摩爾多瓦是歐洲最貧窮落后的國家。耐人尋味的是,摩爾多瓦不僅國旗底色“照抄”鄰國羅馬尼亞國旗,甚至摩爾多瓦語與羅馬尼亞語也并無太大區別,羅馬尼亞官方將其看作是羅馬尼亞方言的一種。

              ▲相似的國旗

              2006年,時任羅馬尼亞總統的伯塞斯庫表示“兩德統一后,羅馬尼亞是歐洲最后未統一的國家”。羅馬尼亞總統口中的“未統一的領土”正是摩爾多瓦。

              ▲兩國的地圖

              摩爾多瓦曾是羅馬尼亞古代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812年起,由于沙俄(蘇聯)入侵,摩爾多瓦與羅馬尼亞本土幾經分離。最終在二戰后徹底脫離羅馬尼亞。

              但羅馬尼亞的語言、文化在摩爾多瓦根深蒂固,時至今日羅馬尼亞(摩爾多瓦)民族仍是這片土地上的主體民族。所謂的羅馬尼亞人和摩爾多瓦人更多體現在國籍意義上,而不是民族屬性上。

              摩爾多瓦獨立后,摩爾多瓦為何沒有與“同宗同源”的羅馬尼亞合并?如今的羅摩兩國又維持著怎樣的“特殊關系”呢?

              ▲支持兩國統一的游行隊伍



              一、達契亞的“羅馬人”

              羅馬尼亞,意為“羅馬人的土地”,這個獨特的國名似乎在訴說著自己與那個千年帝國的歷史聯系。事實上,羅馬尼亞人確實將自己看作是羅馬帝國的“精神傳人”。

              羅馬尼亞人與摩爾多瓦人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多瑙河下游,被稱為蓋特-達契亞人。公元106年,達契亞被羅馬帝國征服。

              ▲達契亞部落

              達契亞融入羅馬文化圈,基督教的信仰、羅馬人的語言風俗深深地浸染著這片土地。大量涌入的羅馬人與達契亞人混居融合,最終形成了羅馬尼亞民族。

              羅馬人所說的拉丁語在經過達契亞的本土化改造后,就成為了羅馬尼亞語。

              ▲羅馬帝國的達契亞和多瑙河

              公元271年,國力衰退的羅馬帝國放棄了達契亞等行省。但大多數生活在達契亞的羅馬農民和羅馬化的達契亞人選擇留下。在日耳曼等蠻族大軍席卷羅馬帝國疆域的同時,達契亞也在經歷著斯拉夫人的入侵。

              羅馬尼亞人頑強地生存下來,斯拉夫人被羅馬尼亞同化,羅馬尼亞在保留部分羅馬文化的基礎上,也融入了斯拉夫文化。

              在異族入侵過程中,羅馬尼亞出現了若干封建公國。到14世紀時,形成了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特蘭西瓦尼亞“三足鼎立”的局面。

              ▲羅馬尼亞人的三個公國,三足鼎立

              16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入侵巴爾干半島。最終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承認了奧斯曼帝國的宗主權,淪為了這個伊斯蘭帝國的附庸。由于地處多瑙河下游,這兩個公國也被稱為“多瑙河兩公國”。而臨近的特蘭西瓦尼亞則被匈牙利人占領。

              奧斯曼帝國衰落后,其龐大的領土引來了周邊國家的覬覦,其中最積極的莫過于患有“領土癡迷癥”的沙俄。為了向巴爾干擴張勢力,沙俄積極向兩公國滲透。兩公國也希望借助沙俄的力量擺脫奧斯曼帝國對自己的控制。

              ▲夾縫中的兩公國

              1806年,聽聞俄國在歐洲戰場被法軍擊敗,得到拿破侖支持的奧斯曼帝國感覺自己又行了,決定出兵將俄國勢力徹底從兩公國驅逐出去,第七次俄土戰爭爆發。

              俄國用實力讓奧斯曼人認清了現實。1812年,戰敗的奧斯曼帝國同俄國簽署了《布加勒斯特條約》,將屬于摩爾達維亞公國、位于德涅斯特河與普魯特河之間的4.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割讓給俄國,俄國將這里命名為“比薩拉比亞”。

              比薩拉比亞夾在兩條河流中間

              羅馬尼亞民族被割裂,生活在比薩拉比亞的20余萬羅馬尼亞族人成為沙俄的臣民,日后的摩爾多瓦也將誕生在這片土地上。

              ▲比薩拉比亞的領土歸屬變化

              沙俄人為制造民族隔離,將比薩拉比亞通行的羅馬尼亞語稱為“摩爾多瓦語”。以俄語慣用的西里爾字母取代此前的拉丁字母拼寫方式。

              俄羅斯化進程讓比薩拉比亞政治文化精英身上的羅馬尼亞元素慢慢消失,而占人口比例多數的農民則依然完好保留了羅馬尼亞特色。

              1825年,尼古拉一世登基,提出要加強對西部新領土的統治。時任比薩拉比亞總督的米哈伊爾·沃倫佐夫頒布法令,禁止在官方文件中使用摩爾多瓦語,比薩拉比亞的自治權被逐步取消。

              沙皇鼓勵向比薩拉比亞移民,到1850年,生活在比薩拉比亞的俄羅斯族、哥薩克等其他族裔的人口已達21萬,占當地人口的近20%,羅馬尼亞族(摩爾多瓦族)占比被不斷稀釋。

              ▲尼古拉一世



              二、分分合合

              19世紀中葉,羅馬尼亞人民族意識開始覺醒。羅馬尼亞三公國的文化政治精英深刻地意識到,他們是講同一種語言的同一民族,迫切地希望實現民族統一與獨立。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給了羅馬尼亞人大好機會,1859年,奧斯曼帝國治下的兩公國宣布聯合,統一的羅馬尼亞公國誕生。雖然奧斯曼帝國名義上仍保有宗主權,但羅馬尼亞人的民族覺醒已勢不可擋。

              ▲羅馬尼亞民族國家出現

              沙俄希望羅馬尼亞獨立并成為其染指巴爾干的幫手,其他被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民族,諸如塞爾維亞、保加利亞也得到了俄國的支持。隨著俄國勢力在巴爾干的增強,奧斯曼帝國在這里的統治變得岌岌可危。

              1867年,羅馬尼亞西部的奧地利帝國改組為二元制的奧匈帝國。奧地利人(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成為這個國家共同的主人。1878年,羅馬尼亞公國在俄國支持下取得獨立,1881年羅馬尼亞王國成立。

              ▲奧匈帝國民族分布,羅馬尼亞人廣泛分布于匈牙利的東邊

              羅馬尼亞民族主義者希望建立“大羅馬尼亞”,即將所有的羅馬尼亞族聚居區統一起來。這其中就包括奧匈帝國治下的特蘭西瓦尼亞、俄國治下的比薩拉比亞。但礙于自身實力,大羅馬尼亞只存在于民族主義者的幻想中。

               ▲獨立后的羅馬尼亞,包括原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但不包括比薩拉比亞

              1914年一戰爆發,奧匈帝國跟德國結盟與俄國在東歐兵戎相見。沙俄的統治在一戰中灰飛煙滅,十月革命的爆發更使俄國境內出現民族自決的浪潮,被沙俄征服的少數族裔紛紛謀求獨立。

              ▲一戰形勢

              1917年12月,比薩拉比亞的自治政權——“國家會議”宣布脫離俄國獨立。此時俄國的政治形勢極度復雜。布爾什維克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尚未能控制俄國全境,“國家會議”趁機請求“老東家”羅馬尼亞出兵援助。

              羅軍跨過普魯特河,協助“國家會議”消滅了比薩拉比亞境內零散的蘇維埃政權。這引起了蘇維埃俄國的抵觸,隨著蘇俄紅軍占領比鄰比薩拉比亞的烏克蘭,羅馬尼亞軍隊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羅馬尼亞軍隊

              羅馬尼亞被迫同蘇俄簽訂《雅西條約》,同意從比薩拉比亞撤軍??蓷l約墨跡未干,與俄國敵對的德國軍隊開始向烏克蘭推進。羅馬尼亞趁亂毀約,加快了合并比薩拉比亞的進程。

              1918年4月9日,“國家會議”以70%的多數票通過決議。即“比薩拉比亞是一百多年前被俄國從古老的摩爾達維亞軀體上割去的土地……它今后永遠同自己的母親——羅馬尼亞統一”。

              在合并比薩拉比亞的同時,羅馬尼亞趁奧匈帝國崩潰之機,占領了特蘭西瓦尼亞,“大羅馬尼亞”愿景得以實現。

              ▲大羅馬尼亞

              蘇俄對此惱火不已,但面對西方國家的圍堵,蘇俄難以集中力量解決比薩拉比亞問題。

              1920年,英法等國相繼承認了羅馬尼亞對比薩拉比亞的主權。國力尚弱的蘇俄只能進行口頭抗議。

              1922年蘇聯成立后,蘇羅兩國展開了漫長的談判。1924年,蘇聯在與比薩拉比亞接壤的德涅斯特河沿岸成立“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為日后條件成熟時奪回比薩拉比亞埋下伏筆。

              ▲比薩拉比亞(紅色陰影)與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

              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的上臺令蘇聯不安。蘇聯謀求將勢力范圍擴張到芬蘭-波羅的海-波蘭一線,即通過所謂的“東方戰線”構建對德緩沖區來抵消德國的威脅。

              1939年,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在秘密文本中,蘇德劃分了各自的勢力范圍。其中專門有一條“蘇聯關心它在比薩拉比亞的利益。德方宣布它在政治上對該地區完全沒有利害關系”。隨后,在德國閃擊波蘭的同時,蘇軍進駐波蘭東部和波羅的海三國。

              1940年,當納粹德軍橫掃西歐之際。蘇聯利用羅馬尼亞因其西方盟國敗亡而孤立無援的時機,著手奪回比薩拉比亞。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40年6月26日,蘇聯向羅方發出照會,要求羅馬尼亞歸還比薩拉比亞并割讓羅馬尼亞的另一塊領土——北布科維納。蘇聯認為羅馬尼亞應當“對它在比薩拉比亞22年統治期間帶給蘇聯和比薩拉比亞居民的巨大損失”支付“賠償”,而北布科維那就是賠償物。

              面對壓境的蘇軍,羅馬尼亞只得 “和平”地將兩地移交給蘇聯。蘇聯將北布科維那和比薩拉比亞南部劃入烏克蘭,比薩拉比亞剩余地區與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合并。

              ▲領土分配

              法西斯國家也趁機發難,1940年8月,德國、意大利迫使羅馬尼亞將特蘭西瓦尼亞的北部讓給匈牙利,即“第二次維也納仲裁”。實力弱小的羅馬尼亞無力拒絕,國土再遭淪喪。

              相比之下,德國沒有直接從羅馬尼亞身上割占領土,況且蘇聯的政治體制讓羅馬尼亞無法接受,這促使羅馬尼亞倒向德國。

              ▲被欺負的羅馬尼亞

              1941年6月,希特勒發動侵蘇戰爭,羅馬尼亞配合南線德軍入侵蘇聯。開戰1個月后,羅軍重占比薩拉比亞。

              1944年4月,蘇軍在西南方向發動大規模反攻,羅馬尼亞全境被蘇軍占領。在蘇聯支持下,羅馬尼亞共產黨成為國家領導力量。

              當年9月,蘇羅兩國簽訂條約,比薩拉比亞再度劃歸蘇聯。1947年12月,羅馬尼亞國王米哈伊一世被廢黜,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在接下來的冷戰歲月中,羅馬尼亞成為蘇東陣營的一份子。

              ▲羅馬尼亞軍隊



              三、家門口的兄弟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愈發強化對羅馬尼亞的外交控制,這引起了羅馬尼亞的反感,兩國關系漸漸疏遠。

              到60年代,隨著羅馬尼亞在國際事務中奉行與蘇聯保持距離的獨立外交方針,比薩拉比亞的歸屬問題在羅方出版的歷史著作中被重新提出。

              ▲羅馬尼亞加入蘇聯陣營

              羅馬尼亞在1983年舉行了比薩拉比亞回歸65周年紀念活動,重申民族統一的歷史權利。蘇聯則開動宣傳機器對羅大肆攻擊。

              1991年蘇聯解體,建立在比薩拉比亞土地上的摩爾多瓦共和國(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獲得獨立,由于南比薩拉比亞劃歸烏克蘭,獨立后的摩爾多瓦成為內陸國。

              ▲獨立后的摩爾多瓦,淪為內陸國

              蘇聯解體后,羅國內要求“合并摩爾多瓦”的聲音此起彼伏。1992年,時任羅馬尼亞總統的伊利埃斯庫表示“羅馬尼亞與摩爾多瓦應當參考德國統一的模式合并”。

              摩爾多瓦仿佛是在呼應羅馬尼亞,蘇聯時期以西里爾字母標注的民族文字,又重新換成了和羅馬尼亞一樣的拉丁字母。摩爾多瓦自民黨等政治派別大力鼓吹兩國合并。

              摩爾多瓦的國旗底色與羅馬尼亞國旗一致,國歌直接選用羅馬尼亞國歌《醒來吧,羅馬尼亞人》,甚至在摩爾多瓦最早的一版憲法中,國家語言被明確為“羅馬尼亞語”。

              ▲兩國的位置

              但是在俄國(蘇聯)上百年的統治后,摩爾多瓦的政治環境日趨復雜。斯涅古爾、盧欽斯基接連兩任摩爾多瓦總統都不認同“摩爾多瓦遲早要與羅馬尼亞合并”的說法。

              1993年1月,摩爾多瓦議會就是否與羅馬尼亞合并舉行討論。由于意見不合,支持合并的議長莫沙努等人被迫辭職。

              1994年,摩爾多瓦舉行全國民意測驗,約90%的摩爾多瓦人不支持與羅馬尼亞合并。他們認為摩爾多瓦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存在已久,不應被看作羅馬尼亞的一部分。摩爾多瓦的國歌也在這一年換成了《我們的語言》。

              ▲斯涅古爾(右四)

              依據摩爾多瓦的民族劃分,摩爾多瓦族占人口約76%,羅馬尼亞族占比約2%(指1918年后從羅馬尼亞本土遷徙而來的居民及其后代)。但在羅馬尼亞政府看來,所謂的摩爾多瓦族就是羅馬尼亞族。

              摩爾多瓦境內還有大量俄羅斯族、烏克蘭族居民。居住在摩爾多瓦東部(德涅斯特河左岸,簡稱“德左”)的俄族就不同意摩爾多瓦與羅馬尼亞合并。

              ▲德左地區,事實獨立

              1992年,“德左”發起了獨立運動,蘇聯時期駐扎在附近的第14集團軍在蘇聯解體后劃歸俄羅斯,俄羅斯借助第14集團軍支持“德左”取得實際獨立地位。

              “德左”面積僅為摩爾多瓦的10%,但集中了摩爾多瓦的大量的發電廠及工業企業。摩爾多瓦清楚,一旦自己同意并入羅馬尼亞,“德左”將永遠淪為異域。

              羅馬尼亞不肯放棄,1996年,羅馬尼亞向摩爾多瓦提出了分階段聯合的方案。摩國境內的合并派政治家為此積極奔走,摩爾多瓦國內有人提出模仿“俄白聯盟”,實現羅摩兩國在貨幣、關稅等方面的統一,但最終不了了之。

              ▲羅摩外交互動

              獨立后的摩爾多瓦經濟毫無起色,人均GDP常年徘徊在前蘇聯國家的末尾。由于蘇聯時期的計劃經濟體制,摩爾多瓦經濟活動大都面向前蘇聯加盟國。為加大對摩爾多瓦的影響力,2000年,羅馬尼亞與摩爾多瓦確立“特殊伙伴關系”。

              羅向摩提供710億列伊(約175億美元)的援助,并在摩境內開設羅馬尼亞語電臺,增強摩爾多瓦人對羅馬尼亞的親近感。

              羅馬尼亞還制定了門檻極低的《國籍法》,規定“懂得羅馬尼亞語……蘇聯占領前居住在的比薩拉比亞的羅馬尼亞公民及其后裔……無需放棄外國國籍、無需遷往羅馬尼亞,即可通過簡易程序獲得羅馬尼亞國籍”。

              ▲摩爾多瓦人口構成

              2007年羅馬尼亞加入歐盟后,《國籍法》門檻相應提高,但對于希望入籍的摩爾多瓦人仍“網開一面”。甚至在2009年時,20%的摩爾多瓦議員擁有羅馬尼亞國籍。

              富庶的歐盟對摩爾多瓦年輕人產生了巨大吸引力,美國索羅斯基金會曾在2013年做過一項調查,超過40萬摩爾多瓦人擁有羅馬尼亞國籍,約占當年摩總人口的15%。大量摩爾多瓦人進入歐盟國家務工。

              ▲羅馬尼亞加入歐盟

              經過多年“耕耘”,羅馬尼亞希望早日收獲果實。2004年上任的羅馬尼亞總統伯塞斯庫就積極推動兩國在政治文化領域的融合,伯塞斯庫公開表示“當有機會時就不應放棄……兩國終將統一”、“實現統一是兩國最重要的事情”。

              羅馬尼亞不斷加強對摩爾多瓦的投資,但摩爾多瓦由于體量不大且經濟基礎較差,羅馬尼亞的投資沒有收到預期回報。

              截至2020年,摩爾多瓦GDP總量僅119億美元,約占羅馬尼亞的4.7%。摩爾多瓦人均GDP為0.33萬美元,是羅馬尼亞人均GDP的25%。

              ▲伯塞斯庫,此后獲得摩爾多瓦國籍并參加了摩總統大選

              農業和食品加工業是摩爾多瓦的經濟支柱,即便羅馬尼亞耕耘多年,由于市場需求等因素,摩爾多瓦90%以上的經濟活動仍是與前蘇聯國家進行的。摩爾多瓦的能源也大都由俄羅斯進口,摩爾多瓦還是僅次于烏克蘭的第二大俄羅斯能源債務國。

              摩爾多瓦也在積極調整外交策略,希望融入歐洲。2014年,通過德國與羅馬尼亞牽線搭橋,摩爾多瓦與歐盟簽署聯合協議,被視作其進入歐盟的第一步。

              2014年,伯塞斯庫卸任,蓬塔繼任總統。蓬塔表示“2018年是羅摩統一100周年,將努力在這一年實現兩國的再度統一”。

              事實證明,蓬塔沒能完成他的“歷史使命”。畢竟大多數的摩爾多瓦人仍想保持自身的政治獨立性,俄羅斯族等少數族裔對羅馬尼亞的統一大業也毫無興趣。

              ▲支持統一的摩爾多瓦人

              羅馬尼亞國內超過70%的民眾支持兩國統一,但統一后的巨額花銷可不是鬧著玩的,畢竟摩爾多瓦是歐洲最落后的區域。調查中,只有17%的羅馬尼亞人愿意為統一“買單”。此外,作為前蘇聯的一部分,俄羅斯也將摩爾多瓦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對羅摩統一暗中掣肘。

              寬闊的普魯特河緩緩注入黑海,這條河流成為隔離羅摩兩國的天然界線。雖然統一遙遙無期,但羅馬尼亞人“跨過普魯特河”的執念從未消失。而俄羅斯、歐盟等外部勢力的博弈,也給羅摩統一的前路不斷增添著變數。

              ▲羅摩統一不僅是兩個國家的問題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文章審核|寧波項彧
              寧波諾丁漢大學國際事務與國際關系專業在讀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環球情報員」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從APP上打開文章,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來自:環球情報員  > 待分類
              舉報
              [薦]  原創獎勵計劃來了,萬元大獎等你拿!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1)羅馬尼亞領土變遷
              圖說巴爾干------腥風血雨200年(5)
              德左共和國:白天想,夜里哭,做夢都想抱慈父 | 循跡曉講
              蘇聯解體后最慘的一個國家,一分為二,兩國一個發達一個落后
              摩爾多瓦和羅馬尼亞同宗同族,為什么沒有組成一個國家?
              原先是一個國家,被一條河隔開后,一個很發達,另一個窮得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欧美大胆A级视频

              1. <code id="oocmu"></code>

                  <ins id="oocmu"><video id="oocmu"></video></ins>
                  <kbd id="oocmu"><video id="oocmu"></video></kbd>
                  <code id="oocmu"></code>